

清华马院邹广文教授主持的北京市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开题报告会召开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吹响了新时代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号角。5月15日,由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邹广文教授主持的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到2035年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研究”开题报告会在善斋107会议室召开。北京市社科联理论研究部主任许星、清华大学文科建设处副处长段江飞出席研讨会并致辞。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郭湛教授、北京大学哲学系杨学功教授、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冯鹏志教授、北京市委党校袁吉富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哲学院沈湘平教授担任专家评议组成员。开幕式由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李义天教授主持。
许星在致辞中对邹广文教授团队成功获批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表示祝贺,向与会专家莅临指导表示感谢。他指出,此专项课题的设立旨在深入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一系列新的重要思想、重要论断、重大举措。他希望研究团队能够在学理阐释上有所突破,在学术观点上有所创新,从而为党中央的重大政策部署提供坚实的学理支撑。
段江飞在致辞中对莅临会议的专家学者表示感谢,并介绍了清华大学近年来文科建设的基本情况。段江飞指出,在清华文科“高原初步形成,高峰若隐若现”的总体格局下,文科建设处以“高原更高,高峰更多”为目标推出“双高计划”,推动清华文科迈上新的台阶。他表示,清华大学科研管理部门将为课题研究提供有力保障,希望课题组按规定高质量完成任务,为伟大的新时代贡献精品力作、传世之作。
研讨会上,课题组首席专家邹广文教授作开题主旨汇报。邹广文围绕课题的研究意义、基本研究思路、研究重点难点、研究价值目标等方面汇报了项目的总体情况与研究规划。他表示,在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之际,从历史规律与时代使命的双向视角出发,探讨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历史逻辑、现实路径与意义,是一个与新征程相适应的新课题。他指出,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过程中,只有充分发挥文化的价值引领和精神支撑作用,才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实现人的现代化和人的全面发展,才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守护世界文明多元一体的图景,为世界文明的发展提供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和中国智慧。
接下来的讨论环节由专家组组长、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郭湛教授主持,与会专家围绕课题组的研究计划与相关研究议题作出点评。
北京大学哲学系杨学功教授充分肯定了本课题的研究价值和总体思路,同时就课题研究的性质和定位问题发表看法。他认为,在研究过程中需要重新思考文化的普适性与民族性、文化“引进来”与“走出去”、全球化背景下文化的冲突与共生等深层次的问题,切实提高课题研究的战略性、应用性和可操作性,进而为建设文化强国提供合理可行的实践路径。
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冯鹏志教授强调,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观背景之下,应结合指标现代化、制度现代化、观念现代化等维度展开深入研究,合理协调文化建设与文化批判两种尺度,正确摆放物质资源和文化内涵之间的关系,深刻把握文化自信与文明对话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内在统一性,在此基础上提炼中华文化兼具时代性和民族性的精神标识。
北京市委党校袁吉富教授指出,要进一步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把握我国当前的文化强国建设,思考如何在开放的世界舞台上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这一重大问题。他认为,在研究过程中需基于唯物史观澄清关于文化的一系列基本理论问题,与此同时加大对华人文化的研究力度。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院沈湘平教授围绕课题的核心问题和研究焦点进行了发言。他表示,“为什么要建成文化强国”“究竟什么是文化强国”“怎样在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是本课题需重点关注和着力解决的问题。落实到对策建议上,应胸怀“两个大局”,立足于“五位一体”的总体格局,在此基础上建成有中国特色的文化格局。
郭湛教授在总结发言中强调,中华文明追求“和而不同”,超越两极对立思维,因而能够包容当今世界各个民族国家的文明成果,在此基础上推进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整合与发展。他希望课题组在邹广文教授的带领下,实现相关研究的突破性进展,取得兼具理论说服力与决策参考价值的研究成果。
与会学者围绕中国文化的特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新时代的中国与世界等话题展开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
邹广文教授代表课题组全体成员向莅临指导的专家学者表示感谢。他表示,课题组将充分吸收专家给出的建设性意见,继续完善课题的研究框架和思路,确保高质量地完成研究任务,为到2035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强国提供理论支持。
课题组成员中共中央党校王纵横副教授、北京理工大学孙利副教授、北京联合大学严宗泽副教授、光明日报全媒体刘文嘉副主任以及张静、沈丹丹、孙维聪、华思衡、杨广明、李晓白、仝凌等参加了开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