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历史前沿问题”系列讲座第十四讲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3-12-24 22:29:53

“中国共产党历史前沿问题”系列讲座第十四讲成功举办


2023年12月21日,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与清华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联合举办的“中国共产党历史前沿问题”系列讲座第十四讲在法律图书馆B122成功举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原副所长,博士生导师武力研究员应邀出席并作“新中国经济史研究——经济史视角下的中国式现代化讲座。本次讲座由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宪明教授担任主持人,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


图片 1.png


武力研究员长期从事中共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代经济史,曾参加或主持多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和一般项目。其主要代表作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主编、《中国发展道路》(主编)、《中国共产党与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研究(1949—2006)》(独著)、《中国经济数字地图》(主编)、《中国共产党“三农”思想政策史(1921—2013年)》(主编)、《新中国产业结构演变研究》(主编)、《改革开放40年:历程与经验》(主编)、《中国经济这十年(2012-2022)》(合著)、《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演变背景研究》(独著)、《新中国经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独著)等多部论著,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


武力研究员从经济史视角下的中国式现代化探讨新中国的经济发展史,主要讲述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选择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原因。武力研究员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特别是朝鲜战争爆发后,保证国家安全、成功抵御外敌入侵,成为第一要务。为此,中国必须优先快速发展重工业,必须尽快建立起先进的国防工业。此时,中国有着两个有利条件:其一是苏联答应全面援助中国建设先进的国防工业和完整的工业体系,这是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其二,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具有强大的动员能力,选择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能够解决人口与自然资源不足的矛盾,是突破“贫困陷阱”的需要。接着,武力研究员阐述中国实行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的利弊得失。他指出,正是采取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中国实现了“两弹一星”、核潜艇等尖端技术的突破,基本上解决了国家安全问题,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但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又有不可克服的弊病和历史缺陷,主要表现为两方面:第一,制定指令性计划需要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而在经济落后、发展非常不平衡的中国难以保证,结果出现“一年计划,计划一年”“计划赶不上变化”等现象;第二,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来说,单一公有制不利于调动各种积极因素,结果出现“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以及农民生产自主性低、缺乏积极性。


二、为什么要实行改革开放,为什么改革开放能够成功。改革开放最大的变化是对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弊病的纠正。改革开放直接由两大因素促成:一是国内人民生活贫困,具有强烈发展的动力;二是开眼看世界后,深感国内落后的压力。同时,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与邓小平的能力、魄力和威望有直接关系,比如邓小平决策恢复高考、对科技和知识分子的重视,明确提出制定中外合资经营法,引进外资的魄力等。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够成功,除了国内动力和国际环境外,最重要的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党全国人民找到正确的改革路线方针:第一,将改革的突破口选择在农村;第二,坚持改革开放的同时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第三,改革开放坚持“摸着石头过河”,初期实行“诱致性变迁”为主,稳步推进。


图片 2.png


三、进入新世纪以后,特别是新时代,中国的经济发展都产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要提出新时代,新时代在经济发展中面临的哪些问题,取得哪些成就?进入1992年后,改革开放实现两大突破:其一是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即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其二是2001年底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可以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和国际市场,促进“三驾马车”的共同发力、经济大幅度增长,中国实现了小康目标,消费结构开始由解决“衣食”为主转向解决“住行”为主,由此出现房地产成为新世纪的支柱产业和铁路、公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高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十年,虽然遭遇世界金融危机,却是新中国60多年来经济增长最快、最平稳的十年,也创造了世界大国经济增长速度的奇迹,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存在两个突出问题:第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后出现马太效应,即资本在分配中占的比重过高,导致了社会阶层分化、居民贫富分化和差距在迅速扩大;第二,快速的经济扩张使得国内资源和环境承载力难以承载此后经济高速发展,经济发展不可持续。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共十七大正式提出“科学发展观”,以建设“两型”社会来解决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的发展瓶颈问题;以“以人为本”、实行“反哺”和加强民生建设,来解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收入悬殊、社会不稳定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在武力研究员看来,最根本的变化是传统工业的产品、产能全面过剩,第一波传统意义的工业化基本完成完成,无论是供给侧还是需求侧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具体表现,就是中国经济发展转入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政策消化期的“三期叠加”阶段。另外,劳动人口红利消失,劳动力人口增量减少,劳动力成本上升。在上述背景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及时准确判断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即增长速度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与做优增量并举,经济发展动力从传统的要素投入为主转向科技创新为主。简单一句话,就是由高速度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


四、中国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面临的挑战和优势。挑战主要有三点:第一,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要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到发达国家,是比较困难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不仅要考虑经济问题,例如资本沉没、劳动力转岗和财政收支平衡等;而且还要考虑社会稳定、国家安全、地区平衡、以及“一国两制”等问题;第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从历史角度来看,中国日益走进世界舞台的中央,中国通过改变自己而影响和改变了世界,特别是中国倡导并积极推进的“一带一路”建设,改变了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以来工业文明从西向东扩张、传播的方向,虽然这只是开始。上述变化,使得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面临着来自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的多方面遏制,尤其是美国,为了保持其在全球的科技霸权、美元霸权和军事霸权,必然全面遏制中国的发展;第三,中国的科技创新与发展跨进世界创新型国家前列面临挑战。长期以来,中国产业结构总体上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科学技术基本上处于学习引进为主阶段,创新驱动动力不足、能力有限,特别是基础学科。现在中国的科技和产业正由过去的“跟跑者”为主转向“并跑者”和“领跑者”为主,科学和技术引进受到很大限制,必须建立起与自主创新相适应的科研体制机制。机遇与挑战并存,中国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有三点优势:其一,政治优势,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拥有70年丰富的治国理政和经济建设经验,具有强大的领导力、高度的组织性和自律性,能够保持政治的稳定和各项目标政策的连续性,为未来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政治环境。其二,经济优势,中国经济体量庞大,不仅是世界上工业门类最为齐全的国家,而且市场规模宏大,从而使得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空间和回旋余地大;另外,相较于其他国家,整体上劳动力资源丰富、数量多。第三,文化优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未来中国经济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推动作用,例如:家庭高度重视教育投入、学习能力强,吃苦耐劳、劳动参与率高,文化包容、民族团结等美好品德。


在提问环节,武力研究员就1956年后中国的工业化道路与苏联工业化道路的区别,如何评价资本在中国经济建设过程中的矛盾张力以及工农业之间的关系作简要回答。


图片 5.png


讲座最后,王宪明教授对武力研究员的精彩报告作衷心的感谢,并对本场讲座作总结发言。第一,武力研究员在讲座报告里立足中国,放眼世界去阐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发展,其广阔的国际视野值得学习;第二,探索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程,不能局限于70多年的历史时段,要有长时段的历史透视,贯通古今;第三,写文章和做研究不仅要有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更要注重实践逻辑,要用数字和事实来论证;第四,要注重辩证方法的运用,不能只看到好的一面或者坏的一面;第五,要从多学科角度思考历史问题。


图片 6.png


“中国共产党历史前沿问题”系列讲座,秉持资政育人导向,以邀请资深专家、讲解重大选题和传授治学方法为特点,将长期开展学术交流活动。第十五讲的主题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研究”,将于2024年1月11日举行。


排版|褚浩宇、吕宇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