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院动态 | “第二个结合”与“新的文化生命体” 研讨会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5-06-17 16:01:06


2025年6月8日,由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清华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中国哲学史学会主办的“第二个结合”与“新的文化生命体”研讨会在清华大学蒙民伟人文楼召开。来自国内知名高校与研究机构的40余位专家学者参与本次会议,围绕相关议题展开深入研讨。


1751356838184092356.jpg


6月8日上午9点,会议开幕式在清华大学蒙民伟人文楼315会议室召开,由清华大学人文学院赵金刚老师主持。

开幕式首先由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党委书记何建宇老师致辞,何老师指出,本次会议以“‘第二个结合’与新的文化生命体”为主题,具有重要意义,“第二个结合”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合,这一结合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激活中华文明基因及解决时代问题奠定了基础,也有助于形成面向未来的新文化生命体。何老师期待本次会议为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增添文化动力。

随后,赵金刚老师代表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陈来老师致辞,陈老师指出,在2023年6月2日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将“第二个结合”的意义进一步深化,指出“第二个结合”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是思想解放的体现。新的文化生命体则是两者深度融合的成果,是具有生命力和自我更新能力的学说,代表着人类文明的新形态。

开幕式结束后,会议进入主题发言阶段,由清华大学人文学院赵金刚老师主持,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邹广文老师、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胡钰老师、清华大学人文学院马银琴老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学院臧峰宇老师依次进行主题发言。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邹广文老师以“‘第二个结合’与中国式现代化”为题,梳理了中国现代化的探索历程,指出“第二个结合”与中国式现代化存在内在关联,强调在传统文化土壤上探索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构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胡钰老师以“‘第二个结合’与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为题,强调国际传播在提升国家影响力中的重要性。基于“第二个结合”的文明视角和人类命运共同体视角,探讨了文化遗产传播、跨文化交流等问题,强调国际传播需关注人情、人民、人文和人类观念,以促进多元文化共生。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马银琴老师以“‘第二个结合’与中华文化之‘和’”为题,从传统文化研究角度探讨了“第二个结合”与中华文化“和”基因的关联,分析“和”观念的提出、发展及哲学内涵,指出其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契合。此外,马老师强调“和”推动中华文明进步的作用,认为“第二个结合”突破了百年文化困境,激活 “和”基因,为解决文化冲突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学院臧峰宇老师以“‘第二个结合’与中华民族的旧邦新命”为题,指出“第二个结合”是实现中华民族旧邦新命的文化根据,它开启了广阔的理论和实践创新空间,破解了现代化进程中的古今中西之争,筑牢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根基,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进而促进中华文明的现代重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深远的文明史意义。




6月8日上午和下午,共有6场分组讨论在人文楼进行,与会学者围绕“两个结合”与中国式现代化、古今中西与文化主体性、“第二个结合”文化研究、共产党人的“心学”研究、传统文化的转化发展、“两个结合”的学理根基等主题展开了深入研讨。


“两个结合”和中国式现代化

“‘两个结合’与中国式现代化”分会场由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邹广文老师主持,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牧云老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董键铭老师、国际关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唐纪宇老师、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中华文化教研部吕存凯老师依次进行报告。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牧云老师报告了与博士生贺童语合作完成的“两个结合”视角下的全球文明倡议研究。张老师介绍了自己的学术背景以及在日新书院暑期实践等工作的相关经验,并以此为切入点,从现代化之问和全球文明倡议的四个共同倡导的背景出发,详细介绍了以“两个结合”与习近平文化思想体系为视角的全球文明倡议研究。她指出,全球文明倡议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如“和而不同”的文明多样性、“天下和合”的互鉴路径、“美美与共”的价值归宿等。张老师强调,这一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化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解,也为国际社会提供了基于中国智慧的文明对话方案。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董键铭老师的报告题目为“‘第二个结合’与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文明观”。董老师通过对比中西方文明现代化的不同路径,指出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后的西方现代化经历了漫长曲折的历程,最终来到了马克思批判的拜物教且个人主义的体系,这与中国传统文明观有较大差异。他认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对内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式现代化,对外强调“和合共生”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种不同于西方的文明观。

国际关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唐纪宇老师的报告题目为“如何理解‘第二个结合’——历史方位、问题意识与实现路径”。唐老师结合自己学习工作的历程,从历史背景出发,分析了“第二个结合”提出的时代特性,指出当前中国已进入理论指导实践的新阶段,需要更加辩证地看待历史传统。唐老师结合相关具体事例,强调了“第二个结合”在国际交流、思想宣传方面的特点与要点。唐老师以中国式现代化最核心的“共同富裕”为例,探讨了传统文化中的伦理责任与马克思主义的分配正义的契合性等问题。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中华文化教研部吕存凯老师的报告题目为“‘两个结合’与文化主体性的确立”。吕老师指出,对于文化主体性的概念,目前主要有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和中华文化的文化主体性两种用法。通过用唯物史观分析两种用法的差异和联系,吕老师提出了全面理解和把握“两个结合”与巩固文化主体性要对第一个结合的重要作用有充分的认识并探究中华优秀传统观念和现代中国的国家治理的内在关联,从而充分掌握思想和文化的主动。


古今中西与文化主体性

“古今中西与文化主体性”分会场由清华大学写作与沟通教学中心邓耿老师主持,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赵金刚老师、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曹润青老师、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王凯歌老师依次进行报告。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赵金刚老师的报告主题为“中国问题与中西文明互鉴”。他指出,中华文明因包容而不断创新,历史上的文明互鉴如丝绸之路、佛教传入等推动了文化繁荣。鸦片战争后,中国陷入“中国问题”,即如何在西方冲击下生存与发展。梁漱溟等思想家认为,中国问题本质上是文化问题,表现为文化失调与自信丧失。赵金刚强调,中华文明具有内在的互鉴动力,如忠恕之道、忧患意识等,能克服西方中心主义,推动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他提出,破解“古今中西之争”需要融通中外、贯通古今,以文明交流互鉴引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走向世界。

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曹润青老师的报告主题为“主体再造: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历史重塑”。他首先追溯了主体性概念的哲学史,指出西方从古希腊实体论到近代主体性哲学的演变,而中国虽未明确使用“主体”概念,但“体用”观念体现了主体性思想。曹润青认为,文化主体性是文化对实践的能动作用,受历史条件制约。他梳理了中华文化主体性从周代礼乐文明的确立,到近代因西方冲击而受创,再到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重塑主体性的历史脉络。他将重塑过程分为奠基、全面发展和守正创新三个阶段,强调新时代文化主体性已巩固,体现为对普遍性和引领性的追求。

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王凯歌老师的报告主题为“从氏族、姓族、国族看中国古典思想中的族类观”。他指出,中国古代无现代“民族”概念,但有“氏族”“姓族”“国族”等表示族类划分的概念。这些概念以血缘和地缘为纽带,强调族类间的连续贯通与融合。王凯歌分析了西周“同姓不婚”、五帝祭祀等制度,以及“德”在族群融合中的作用,强调中国古代族类观的包容性与整合性。他还探讨了“天下体系”下的政治与文明认同,指出中国古代注重文明方式而非种族或地域的认同,通过“华化”不断扩大文明共同体。王凯歌认为,“国族”概念体现了国家与民族的融合,对中国现代民族国家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个结合”文化研究

“‘第二个结合’文化研究”分会场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学院臧峰宇老师主持,孔子研究院房伟老师、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刘生全老师、中央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高思达老师、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程老师依次进行报告。

孔子研究院房伟老师发言的题目为“以 ‘第二个结合’ 激活礼乐文化的生命力”。他指出,党的文化创新理论的提出给传统文化研究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导。“第二个结合”对于思考从“讲清楚”传统文化到“做扎实”落地传承发展的问题具有指导作用。随后,他重点阐述了如何激发礼乐文化的生命力的问题。他指出,从现实表现来看,礼乐文化在现代社会中不断发展,要从四个方面激活礼乐文化的生命力:第一是要推动礼乐文化现代性转译,第二要健全新时代国家礼仪制度体系,第三要重塑礼乐教化治理信念,第四要为文明交流互鉴贡献新制度。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刘生全老师的报告题为“‘第二个结合’ 的深刻内涵及其贯彻落实”。他从时代发展需求、历史脉络与党的理论创新、现实基础与文化挑战等方面介绍了“第二个结合”提出的背景与意义,随后分析了“第二个结合”的深刻内涵。他指出,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等方面相契合,要坚持守正创新,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在全球化社会中成为世界引领者。他还特别指出了贯彻落实的措施:第一要加强理论研究与宣传教育;第二要推动文化创新与实践应用;第三要强化人才培养与国际传播。

中央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高思达老师发言的题目是“‘两个结合’视域下的中华民族学自主学科知识体系建构逻辑”。她首先对“中华民族学”的概念进行澄清,指出中华民族学是以中华民族为整体研究对象的学问,解决“何以中国”的问题。接着,她继续阐述构建中华民族学的方法论取向。她指出,第一要以中国为方法,把中国内部逻辑和文化特殊性置于知识生产核心地位,避免将西方理论视为唯一准则,结合中国哲学史等多学科理论,为理解统一多民族国家提供新视角;第二要以中国为典范,以中国民族治理方式、政策为全球民族事务治理提供借鉴,打破西方现代化等于全球化的观念,进行非西方中心的现代化叙述;第三要以共同性为指向,以“四个与共”为方法论核心,从国家整体性、文明连续性和民族交融性理念提炼认知框架。

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程老师的报告题为“人如何在文化中表现自身”。他从文化概念的起源与发展为引,介绍了德国文化观念论中的文化价值论、文化符号论、文化形态学。随后,他重点阐述了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文化观。他认为,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文化观有四个特性,第一是生产性和价值性,一切生产都以规范性作为导向,而规范性需要有承载它的现实的物质力量;第二是社会性和阶级性,文化的社会性和阶级性相辅相成,不同阶级的文化形态不同;第三是矛盾性和批判性,文化与生产存在矛盾,“第二个结合”需在矛盾中转化创新,创造新的文化生命体;第四是继承性和超越性,要求继承传统文化,同时从经典文献中做出符合新时代的解释。


共产党人的“心学”研究

“共产党人的‘心学’研究”分会场由国际关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唐纪宇老师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胡海忠老师、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文娟老师、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李毅老师、中央戏剧学院思政部梁诚老师依次进行报告。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胡海忠老师报告了共产党人的“心学”与中国哲学的心学传统。他系统阐释了共产党人“心学”的三大支柱:一是其“魂脉”,即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二是其“根脉”,即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孟子思想、阳明心学等强调内在主体性与道德实践的传统,并指出这种主体性确立与唯物辩证法强调世界发展的“自己运动”“自生发展”具有深刻一致性;三是其“体系结构”,包含立志责志、实事求是、知行合一、敬畏和乐、学思并进等核心要素。

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文娟老师的报告题目是“修好共产党人的‘心学’:‘第二个结合’的生动实践”。她深入分析了共产党人如何创造性地转化传统心学资源:其一,将传统心学对个体“道德人格”的追求,革命性地转化为对“政治人格”的锻造;其二,批判吸收传统心学“反求诸己”的修身工夫,将其发展为共产党人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资源;其三,转化传统心学的“外王”理想和救世情怀,使其与共产党人“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相契合;其四,继承并发展“知行合一”思想。

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李毅老师以“实谈心性”入手,分析共产党人的“心学”。共产党人的心学不是空谈心性,而是紧密结合治国理政的实际事务来谈,其目标是培育足以成就“国事天下事”的“充实心性”。区别于传统心学个体化的修养路径,共产党人的心学依托高度组织化的政党力量,系统性地推动党员干部在实践中践行心性修养的要求。同时,作为现代学问,共产党人的心学运用更科学、更精确的语言阐释心性概念,明确了其确切内涵,从而实现了中国古代哲人“实谈心性”的学术夙愿。

中央戏剧学院思政部梁诚老师的报告结合阳明学 “事上磨练”的工夫,围绕“知行合一”展开论述。她结合当前形势发展,认为对“知行合一”这一核心命题需要具备的新认识。相较于王阳明心学中“知”更侧重于本体论意义,共产党人的“知行合一”在新时代被赋予了更丰富的实践内涵和政治要求,其“知”不仅包含对真理的认知,更包含对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深刻理解与认同,其“行”则强调在复杂现实斗争和伟大事业建设中的坚决贯彻与担当作为。


传统文化的转化发展

“传统文化的转化发展”分会场由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中华文化教研部吕存凯老师主持,清华大学写作与沟通教学中心邓耿老师、中共中央党校文史教研部何青翰老师、中央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张云起老师、清华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温晋博士依次进行报告。

清华大学写作与沟通教学中心邓耿老师发言的题目为“共时性向度中的中国哲学及其当代价值 —— 以《周易》卦序为视角”。他首先强调了《周易》卦序研究的重要性,介绍了目前的研究现状,并指出卦序研究应采用建构式的逻辑,从共时性的思考角度理解卦序,即不考虑卦的时序先后,而是关注卦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他进一步表示,《周易》思维方式与西方的思维方式不同,但《周易》卦序呈现出的共时性为中西方哲学思想的沟通提供了契机。

中共中央党校文史教研部何青翰老师报告的题目是“现代化与连续性”。他指出,现代化思潮多认为现代化是一种断裂和重新开始,但实际上,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是由某些非理性化元素和前现代的历史条件积淀而成的。中国应从自身文化脉络出发,构建多元连续性,使文明价值回嵌当下时空。他认为,中国的连续性有着独特形态,表现为既突破又连续,连续性是中华文明的基本属性,其价值意义超越一朝一代的文化力量和文明理想。

中央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张云起老师的发言题为“中国哲学史上对多元一体问题的几种解答”。她首先从中国哲学史角度理解多元一体概念,从普遍与特殊、差异与同一两个面相阐述了中国哲学中“一多”关系。她认为通过追溯中国哲学传统中“一多不分”的观念,可超越西方“一多二元”的思维方式,更好地理解多元一体的辩证统一。随后,她还结合亲身经历,通过新疆的现代化建设实践,强调了塑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温晋博士报告了“连续与断裂:把握传统中国的方法论检视”他首先追溯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渊源,介绍了学界针对中国传统与中国现代化关系问题的两条反思路径。接下来,他重点阐释了沟口雄三的研究。沟口雄三认为以往中国历史研究过于强调断裂、忽视了继承,应关注中国内生的思想传统,其研究形成了新的范式。然而他指出,沟口雄三的研究仍存在一定局限性,如对中国传统的理解偏本质主义,未充分考虑观念与现象、与具体的历史过程的互动关系。因此,他强调,在思考中国现代化路径时,应在断裂的意义上去理解中国传统的连续性,同时中国的历史实际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两个结合”的学理根基

‘两个结合’的学理根基”分会场由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牧云老师主持,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周杰老师、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龙治铭老师、北京社会主义学院中华文化教研部徐佳希老师依次进行报告。

周杰老师以“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学理道理哲理”为题展开报告。他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源头进行了深入剖析,并指出其不仅源自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更深深扎根于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周杰老师结合自身俄罗斯留学经历及国际传播研究成果,阐述了不同历史文化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路径差异,并强调了文化传承与民族自信之间的紧密联系。需要通过展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成功实践向世界证明其科学性。

龙治铭老师深入分析了中国古代经济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多重结合。其一,中国古代的大同思想追求消除剥削、实现社会公平与共同富裕,这与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理想在终极目标上有所契合;其二,中国古代经济思想中的均平观念与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具有共性;其三,中国传统的土地公有制与马克思主义土地国有化主张也十分相似。

徐佳希老师围绕宗教问题,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与中华文化传统的融合。马克思主义能够传入中国,在某种程度上得益于其无神论观点与中华传统宗教特性存在契合。中华文化中神的概念是多元的,且没有一个至上的造物主。这与西方一神教神观存在本质差异,也为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提供了文化土壤。应当注意到宗教对社会治理的积极作用,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