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究 | 艾四林:深刻把握新时代文化建设的三个基本原则
发布时间:2024-06-11 17:47:59

深刻把握新时代文化建设的三个基本原则

艾四林


习近平在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中明确指出,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不断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在这里,习近平指明了新时代文化建设所应遵循的3个基本原则,即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


一、坚定文化自信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立足新的历史方位,把文化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将文化自信作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之后的“第四个自信”,并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不断增强文化自信,不断增强中国人民的志气、骨气、底气。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仅要在物质上强,更要在精神上强”,“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坚定文化自信,就要巩固文化主体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区别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根本特征,是今天我们强大文化自信的根源。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是文化自信的体现。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就要破除中与西文化不平等关系,摒弃文化西方中心主义,确立中华文化主体性。中华文化主体性的确立,就要突破用主客、主从、体用关系来解释中西文化关系的框架。坚定文化自信,就要坚持走自己的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实践,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实现精神上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跃升。


坚定文化自信,就要坚守对中华文化的忠诚和传承。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的忠实信徒,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信徒。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习近平不仅是继承与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领导者、倡导者,也是身体力行者、模范实践者。2014年12月20日,习近平在澳门大学参与“中华传统文化与当代青年”主题沙龙时,对学生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我本人也是一个中华文化的热烈拥护者、忠实学习者”,他鼓励学生们增强文化自信,增强作为一个中国人的骨气和底色。党的十八大以来,到地方考察,习近平经常会去当地的文化遗产地、博物馆、文物保护单位走走看看,足迹遍布全国多个省份的文博单位。


二、秉持开放包容


坚定文化自信和秉持开放包容并不矛盾。坚定文化自信,必定要开放包容。文化自信从来就不可能在封闭中确立起来,一定是在比较中、在开放中、在包容中确立起来的。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深刻总结中华文明具有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5个突出特性。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习近平强调,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中华民族要全面复兴,走进世界舞台中央,就需要有更大的开放性和包容性,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因此,新时代文化建设既要坚守好中华文化的主体性,又要坚守文化建设的世界面向,把民族性和世界性有机统一起来。


加强文化互鉴,增强中华文化的生机活力。世界文化是多样的、丰富多彩的。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成果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人类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中华文明只有在交流互鉴中才能获得不竭的发展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一直把对外文化交流放在重要位置。习近平强调:“人类社会创造的各种文明,都闪烁着璀璨光芒,为各国现代化积蓄了厚重底蕴、赋予了鲜明特质,并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共同为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作出了重要贡献。”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以海纳百川的文化情怀,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对待世界各国文化,在平等的文化对话中,在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中,不断彰显自己、发展自己,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不断提升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力。


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提高中华文化的感召力。促进世界和平发展、人类文明进步,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一贯主张。当今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中国的问题不只是中国自己的问题,也是当代中国所面对的世界性和时代性问题。中国发展不仅要造福中国人民,而且要造福世界人民。习近平强调:“我们追求的不是中国独善其身的现代化,而是期待同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内的各国一道,共同实现现代化。”一个不断走向现代化的中国,为世界提供更多机遇,为国际合作注入更强动力,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新的选择。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致力于弘扬人类共同价值。全球化不仅是经济全球化。如今,“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这就必然要求摒弃“文明冲突论”“文明优越论”“文明中心论”等论调。“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日益成为全人类共同价值。在回应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过程中,习近平明确指出:“世界各国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始终倡导和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不断提高中国式现代化的亲和力和感召力。


三、坚持守正创新


“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肩负的崇高使命。随着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变与新的时代特点愈发凸显,由此引发的古与今、传统与现代的冲突和矛盾日益突出。对文化建设而言,在推进现代化的进程中,必须克服古与今二元对立思维。马克思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中国式现代化不是否定传统,而是接续传统、创造新的传统的文明过程。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而不是消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因此,坚持守正创新,是新时代新征程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守正,文化建设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文化建设不能丢了老祖宗,数典忘祖就等于割断了魂脉和根脉,最终会犯失去魂脉和根脉的颠覆性错误。2023年6月30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强调:“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守正,就要守好魂脉和根脉。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面对大是大非问题敢于亮剑,旗帜鲜明地反对割裂马克思主义魂脉、中华文化根脉的错误观点,抵制“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普世价值论”“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


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创新,文化建设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坚持文化创新,就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有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文化创新,绝不能脱离实践。坚持文化创新,就要面向新时代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以问题为导向,在破解重大问题中,创造新的文化辉煌,推动新时代文化繁荣发展。

(作者系清华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院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来源 | 《思想教育研究》2023年第11期

排版 | 褚浩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