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术研究 | 肖贵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价值取向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价值取向
肖贵清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做到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推进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的重大原则。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执政理念
习近平指出:“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基本原则,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根本所在。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站稳人民立场,牢记初心和使命,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
第一,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人民的政党。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列宁强调:“先锋队只有当它不脱离自己领导的群众并真正引导全体群众前进时,才能完成其先锋队的任务。”中国共产党充分彰显马克思主义政党鲜明的人民性,始终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坚持与广大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指出:“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再次强调:“共产党就是要奋斗,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要半心半意或者三分之二的心三分之二的意为人民服务。”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告诫全党:“如果哪个党组织严重脱离群众而不能坚决改正,那就丧失了力量的源泉,就一定要失败,就会被人民抛弃。”江泽民强调,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胡锦涛强调科学发展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强调:“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始终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依靠人民、带领人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历史奇迹。
第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要做到“六个必须坚持”,而其中第一条就是“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坚持人民至上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相互贯通、相互联系,深刻回答了“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重要问题。在“为了谁”的问题上,习近平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是执政党使命所在”,强调党要坚守初心使命,努力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在“依靠谁”的问题上,习近平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强调要坚决贯彻执行党的群众路线,依靠人民群众不断创造新的历史伟业。在“我是谁”的问题上,习近平指出,“我们永远是劳动人民的普通一员,必须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强调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党除了人民利益之外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全过程和各方面,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准则。
第三,新时代以来的伟大变革充分彰显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在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等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诸多民生领域持续深化改革,努力让人民群众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共同事业中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居民收入方面,2023年我国人均GDP近9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近4万元。在就业方面,2012年至2023年,我国城镇新增就业年均1300万人,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就业群体实现比较充分的就业。在教育方面,截至2023年底,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7%,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从2012年的30%提高至2023年的60。2%,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4763。19万人,已建成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在医疗保障方面,截至2023年底,全国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3。3亿人,国家医保药品总数超过3000种,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在养老保障方面,全国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从2012年的7。9亿人增长到2023年的10。6亿人。在住房保障方面,新时代以来我国累计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6000多万套,已建成世界上最大的住房保障体系。除此之外,中国共产党深入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取得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胜利,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显著进展。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要求
习近平指出:“改革开放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增进全体人民的共同利益,改革的顺利推进也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始终做到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
第一,增进人民福祉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改革的最终结果是少数人获利还是全体人民共享,是两极分化还是共同富裕,这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回答好的重要问题。习近平指出:“我们全面深化改革,就要增进人民福祉、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一切改革归根结底都是为了人民,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不是为了改革而改革,也不是为了少数人的利益而改革,而是为了增进全体人民的福祉而改革。“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如果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结果只是少数人获益,那么改革就失去了其意义、违背了其初衷。因此,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必须把人民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把增进全体人民的利益作为改革的最终目的,紧紧围绕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努力做到为民所想、为民所急、为民所盼,持续优化政策体系,创新制度安排,努力增进人民福祉,确保全体人民共享现代化建设的成果,稳步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第二,人民群众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动力。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其推进必然会遇到许多艰难险阻。习近平指出:“没有人民支持和参与,任何改革都不可能取得成功。无论遇到任何困难和挑战,只要有人民支持和参与,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越不过的坎。”当前,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需要啃的是“硬骨头”,而其获胜的伟力就在于广大人民群众。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和不懈奋斗,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活力。“改革开放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深化,改革开放中每一个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改革开放每一个领域和环节经验的创造和积累,无不来自亿万人民的智慧和实践。”因此,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广泛听取人民的意见和建议,把顶层设计同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统一起来,让人民真正成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主体,最大限度发挥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改革提供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
第三,人民满意不满意是评判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标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涉及一个是非和成败得失的评判问题。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标准,强调评判改革开放的是非得失“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强调:“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工作成效如何,人民群众最有发言权。检验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工作成效,关键在于人民群众的生活是否得到了改善,人民群众是否享受到了改革发展的红利。因此,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必须始终将人民的满意度作为衡量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全力以赴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三、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
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牢牢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要从人民的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出发谋划和推进改革”,确保改革的每一项举措都能够真正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
第一,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补齐民生领域短板。习近平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落实党中央各项惠民政策,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全力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让各族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当前,我国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民生领域仍然存在不少短板,这会直接影响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决定》强调:“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聚焦提高人民的生活品质,不断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一系列现实问题,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在收入分配领域,通过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在不断促进居民收入增长的同时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在就业方面,不断健全高质量充分就业促进机制,充分发挥好社会公共政策的托底作用。在社会保障方面,完善养老、失业、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在住房保障方面,加快建立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满足人民群众刚性住房需求。在教育方面,建立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促进教育公平。在医疗卫生领域,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在人口发展和服务方面,一方面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和激励机制,另一方面完善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政策机制。
第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习近平强调:“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我们要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不断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的重要体现。《决定》指出:“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和完善我国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重要政治制度。”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聚焦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体现我国人民民主的广泛、真实、管用。通过加强人民当家作主制度建设,坚持、完善和运行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健全民主协商机制,完善民主协商体制,健全基层民主制度和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等,不断丰富各层级民主形式,把人民当家作主具体、现实地体现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各方面,确保人民能够真正管理国家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以及社会事务。
第三,丰富优质文化供给,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习近平指出:“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全面发展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应有之义,也是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的重要彰显。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精神生活产生新的期盼,提供高质量精神文化供给已经成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内容。《决定》强调:“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物质繁荣的同时,需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断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一方面,发展文化事业,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让优质文化资源直达人民群众。另一方面,发展文化产业,健全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新业态。通过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丰富的优质精神文化产品供给,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来源 | 《毛泽东研究》2024年第5期
排版 | 褚浩宇、吕宇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