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究 | 艾四林:把握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的内在逻辑
发布时间:2025-05-16 22:15:20

根据今天会议的主题,围绕怎么把握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的问题,我主要从三个方面谈点自己的理解和看法。

第一,体现真善美。我们要讲清楚道理、学理、哲理,同时也要深入到党的创新理论内在的更为根本的真善美的追求。某一知识之所以能成为一门科学,也一定要成为一个体系。科学在某种程度上就是知识的体系化。我们之所以要提体系化,就是要克服片面性,从真到真理。我们谈观点是在一个体系当中,这个体系可以是分层的,可以是一个大的体系,也可以是一个小的体系。在小的体系里面,更多的是从真的层面,而重要的是要从真达致理的层面。之所以要把各种体系进行规整,形成一个总的更加系统化的体系,是为了凸显从真到真理的认知历程。真理体现的是整体性、完整性、本质性和规律性,我们讲道理、学理、哲理无疑要落到真理的维度上。所以党的创新理论,我们要从规律性、本质性的高度去把握,从而能够进到更大的体系化的高度,达到真理的维度。

在讲道理、学理、哲理的时候,要讲清楚党的创新理论博大的人类情怀,党的创新理论的价值旨归既体现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也体现在为世界谋和平发展、为人类谋大同,这是对马克思主义为人类求解放崇高追求的时代彰显,这是一种最大的善。习近平总书记经常讲的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是将德和人、国家甚至世界联系在一起,提出全人类共同价值,充分彰显了党的创新理论的伦理追求和道义力量。

一种理论达致审美的高度,才能给人更多崇高的启迪,这种美的追求贯穿党的创新理论,包括现代化目标的设定: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最后落到美丽。我们经常说人最高的生活境界是诗意地栖居在这个世界上,诗意体现在真和善基础上更高的追求境界。习近平总书记讲的美好生活、美丽中国、美好世界等,无一不表达了这种理论、这种思想的崇高审美追求。

因此,我们在讲清楚道理、学理、哲理的基础上,上升到真善美的逻辑。进而把握到原理性的成果。原理是由“原”和“理”两个字组成。“原”等同于“源”,水之源。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讲原理的时候,原理的原讲的土地,是讲的地基。无论是水之源,还是地之基,本质是一致的。原理一定要达到真善美的高度。所以,道理、学理、真理、哲理背后具有真善美的逻辑,或者体现的是一种真理、伦理和情理。

第二,凸显中国化、时代化。谈体系化、学理化离不开中国化、时代化。体系化、学理化要充分体现中国化、时代化。中国化、时代化为体系化、学理化提供了实践、理论和历史基础。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与对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解把握紧密相关。因此,要讲清楚体系化学理化,一定要讲清楚中国化、时代化的逻辑。

第三,彰显新的主体性。今天主体性再次成为一个热词,理论主体性问题、文化主体性问题,引起广泛讨论。讲主体性问题,一定要生发出一种新的主体性理论、新的主体性思想。传统的主体性理论是建立在主客关系、主从关系、中心-边缘关系的基础上,这种主体性具有很强的自闭性、扩张性、排他性。传统的主体性理论将主体与客体二分,主体在认识和改造客体中形成和发展其主体性。这种主体性建立起一种主从关系。所以,遵循这种主体性理论的西方现代化的推进,就造成了《共产党宣言》中阐述的四重从属关系:农村从属于城市,未开化和半开化国家从属于文明国家,农民的民族从属资产阶级的民族,东方从属于西方。因此,传统主体性理论所导致的实践具有很强的排他性以及扩张性,甚至是侵略性。

我们谈论构建自身的主体性理论或者主体性中国定义时,要超越主客和主从、中心-边缘等理论架构,进入更深层次的主体性背后的内在逻辑。在当今的全球化时代,在推进现代化过程中,确证或者确立自身主体性理论时,要建构新的认知框架,形成中国自主的主体性理论。这个新的主体性理论,既立足中国,又胸怀天下,着眼于主体之间的关系、互动、交流,“共”构成其重要理论追求,共商、共建、共享等是这种理论追求的生动体现,开放、包容、尊重等是其价值追求的充分彰显。所以,新的文化主体性、理论主体性,不是自闭性的,更不是排他性的,也绝对不是扩张性的。

来源 |《教学与研究》2025年第5期

排版 | 褚浩宇、吕宇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