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治学知识体系的自主生成路径———基于中美比较的视角杨雪冬、许超建构中国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是一个自20世纪初以来就被反复提及并加以实践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国与世界关系发生根本性改变,社会科学的自主性问题不仅成为学术界自觉探讨的议题,也在党的十八大之后上升到国家议程之中。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提出“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这一倡议在2022年又被进一步明确为:“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在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进程中,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具有双重意义。就政治意义而言,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具有毋庸置疑的正当性和必要性。这不仅有利于反思西方文化霸权,维护国家安全,建构起与民族复兴、大国崛起相适应的国家叙事;还有助于解释中国经验,联系中国实际,为中国政治社会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因此,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既是国家总体的战略谋划,也在一定程度上构成当代中国的社会共识。就学术意义而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是学术发展成熟的必然,是知识转型升级
-
中国共产党引领中国式现代化何以可能肖贵清摘要: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共产党引领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能够成功,其关键就在于经过关于“四个现代化”“中国式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几十年来不同发展阶段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确立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和实现路径;形成了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建构了推进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保障制度。关键词:中国共产党;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创新;制度保障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共同向往,也是中国共产党人长期以来的奋斗目标。“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在开创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党的领导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优势,也是保障中国式现代化顺利推进的决定性力量。“党的领导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始终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不断提高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水平,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优势。一、中国共产党关于中国式现代化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习近平指出:“推进中国式
-
坚持系统观念,扎实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杨雪冬、路旖帆摘要:系统观念,是全面理解、持续推进中国这个超大规模社会现代化必须掌握和运用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生动实践的总结和凝练。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国家治理现代化,也必然体现为国家治理现代化。要坚持系统观念,深刻理解国家治理现代化推进的中国路径,准确把握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根本要求、基本内容,着力处理好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制度体系、领域布局、古今内外关系,在实践中统筹推进国家治理各环节的优化、各主体的能力提升,统筹好国家治理在观念、制度与行动诸层面现代化的衔接、互动,凝聚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合力。关键词:系统观念;中国式现代化;国家治理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其中,系统观念是重要内容。这是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坚持系统观念”作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五项原则之后进一步的理论升华。要准确把握中国所处的历史进程、发展阶段、时代方位,面对的问题和挑战,必须坚持系
-
摘要:无论从发展历程还是从形成结果看,世界现代化运动都是一种极其复杂的历史进程和发展状态。世界现代化运动的这种复杂性,表现在世界现代化运动都曾历经血腥和阵痛、世界现代化发展进程具有复杂性、“现代”“现代性”“现代化”的定性极其复杂、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现代化具有多样性、现代化发展的评价标准具有复杂性等。世界现代化运动的复杂性,决定了世界现代化理论研究的复杂性。中国式现代化是坚持“走自己的路”而成功开创出来的现代化发展新路,在世界现代化运动史上没有过先例,已成为世界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对世界现代化运动及其理论作出新探索新创造新贡献。关键词:世界现代化运动;世界现代化理论研究;中国式现代化世界现代化运动的发展历程和所形成的结果都表明,人类社会的现代化发展是一种极其复杂的历史进程和发展状态,世界各国的现代化既具有普遍性和共同性,又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综合地看,人类社会的现代化可以看作一种在经济领域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在政治领域从专制制度到民主制度或法治制度、在社会领域从农耕(乡土)文明到城市文明、在精神(包括思想观
-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价值取向肖贵清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做到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推进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的重大原则。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执政理念习近平指出:“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基本原则,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根本所在。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站稳人民立场,牢记初心和使命,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第一,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人民的政党。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
-
大历史观视域下的习近平文化思想邹广文、赵月大历史观作为考察历史趋势和历史规律的方法论,是指“以历史视野、国际视野、知识视野来认识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并指出其发展必然趋势的历史观”。换言之,大历史观不仅仅局限于单一视角,而是将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综合起来进而形成一种更为宽广和深远的认识框架。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党中央首次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其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标志着中国共产党能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值得注意的是,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在整个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几千年的历史纵深背景下,立足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大潮并指向人类文明的未来发展所表达的。这一思想的凝练投射出三个基本特征。以民族的眼光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作为文化发展规律的时代表现,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精神气质和文化品格。“文化自信就来自我们的文化主体性”。因此,建立在文化自信基础上的习近平文化思想本身体现为中华民族坚实自觉的文化主体性,即对自我历史文化价值和生命力的认同。在这一意义上,文化主体性作为文化自信的根本依托,是中华民族和中
-
深刻把握新时代文化建设的三个基本原则艾四林习近平在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中明确指出,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不断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在这里,习近平指明了新时代文化建设所应遵循的3个基本原则,即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一、坚定文化自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立足新的历史方位,把文化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将文化自信作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之后的“第四个自信”,并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不断增强文化自信,不断增强中国人民的志气、骨气、底气。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仅要在物质上强,更要在精神上强”,“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定文化自信,就要巩固文化主体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区别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根本特征,是今天我们强大文化
-
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教学的几个问题肖贵清摘要:开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任务,讲好这一课程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重要职责。讲授这一课程,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构建系统的行之有效的教学体系,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知识体系向价值体系的转化。要全面准确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体系的框架结构、主要内容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正确处理好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与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关系,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高质量发展。关键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教材体系;理论体系;教学体系为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在高校全面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以下简称“概论”课)的基础上,由中宣部、教育部组织编写,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联合出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
-
以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肖贵清、贺政凯摘要:习近平文化思想回答了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大课题,明确了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根本原则、目标指向和实践路径,是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科学指引。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推进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需要系统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战略谋划:在根本原则上,以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为保证,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把握“两个结合”的要求;在目标指向上,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走向深入,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充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实践路径上,聚焦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坚持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着力全面增强国际传播效能。关键词:习近平文化思想;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理论创新现代化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趋势,文化建设是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题中之义。文化建设是系统性工程,需要科学思想的战略引领。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经验
-
抓住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这个关键肖贵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并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总要求。为此,我们必须抓好思政课教师这个关键,建设一支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思政课才能越办越好。讲好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充分发挥广大思政课教师的积极性实践证明,教师的职业认同感、荣誉感、责任感是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基础动力。不调动发挥好教师的积极性,办好思政课无从谈起,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更是一句空话。思政课教师政治要强,要牢牢把握思政课教学的正确向度。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政治课,必须把维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守社会主义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作为基本原则。广大思政课教师应当对所承担的“关键”课程,所肩负的“铸魂育人”使命有着高度认同,始终绷紧政治这根弦,自觉以国家政治安全为大、以人民为重,担起学生健康成长引路人的责任,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信仰和政治观点,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思政课教师理想信念要坚定,要
-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新时代新征程的中心任务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二十大报告全面系统论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总体目标,以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原则和实践路径,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蓝图,以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要求新战略新部署,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一篇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纲领性文献。
-
艾四林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鲜明指出,“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这一重大判断,凝聚了党领导人民进行百年奋斗历程的经验,揭示了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规律,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了方向。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百年来,党和人民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团结奋斗的结果,团结奋斗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显著的精神标识”。团结奋斗,体现了中华民族伟大精神,是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必然要求,彰显了伟大建党精神,是党的事业不断壮大的根本所在。团结奋斗体现了伟大民族精神。“人多力量大”、“人心齐,泰山移”、“众人拾柴火焰高”、“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格言警句,是中华民族团结精神的生动写照,这一伟大精神植根于中国人内心最深处,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和日常行为。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一部中华民族发展史,就是一部各民族团结一致、共同奋斗的历史,并在奋斗中形成了伟大团结精神。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回望历史、顺应时代的基础上,概括出以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为主要内涵的伟大民族精神,并指出:“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
-
肖贵清 核心提要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党的重要政治任务,必须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深刻理解这一创新理论的丰富内涵、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学会运用贯穿其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党的创新理论引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 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指明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前进方向,是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新时代新征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进入新时代的十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推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这十年,我们党勇于进行理论探索和创新,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是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遵循,是引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思想航标,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丰富发展。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
-
1945年党的六届七中全会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下简称《历史决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关于历史问题的政治决议,也是一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文献。
-
作为中共党史上的著名典故,毛泽东与黄炎培的"历史周期率"对话经历了长期而曲折的传播过程,其脉络可以概括为:延安时期提出——新中国成立之后逐渐沉寂——改革开放之后重提和热议。黄炎培提出"历史周期率",首先是基于对中国历史的长期思考,其次是基于亲身经历的深沉感慨,最后是基于延安见闻的深远忧思。新中国成立之后,"历史周期率"的话题逐渐沉寂,最初的原因在于黄炎培认为"历史周期率"的问题已经得到解决,后来的原因在于"历史周期率"的话题在当时变得不合时宜。改革开放之后,"历史周期率"的话题得以重提以至热议,其原因有三:一是"文化大革命"的教训使人们意识到"历史周期率"的问题并未解决;二是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等历史悲剧使人们认识到"历史周期率"也会发生在社会主义国家;三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历史周期率"问题的重视和强调带动和促进了学界和社会上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